2018年07月11日     星期三    

  2015年4月28日,对于张吉平来说,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。这一天,他和其他全国劳模一起成为全国人民的聚焦点,在人民大会堂,被鲜花和掌声包围。他捧回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。

  张吉平是胜利油田渤海钻井一公司设备科高级技师。他的光环很多,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、山东省首席技师、中国石化技能大师,还是山东省省长质量奖、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获得者。

  鲜为人知的是,荣耀满身的张吉平也并不是事事都能如愿以偿,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个遗憾——没能上大学。

  1984年,对于张吉平来说,这是他人生的一段“灰色”。农家娃出身的他,一直渴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,但事与愿违,两次高考失利。他与大学的校门擦肩而过。

  回想过去,张吉平坦然地说:“我的大学在油田,是油田成就了我。”

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,油田石油会战时,从农村招收了大量员工。张吉平也有幸成为石油人。他从商河县一个农家小院来到渤海钻井总公司,当上了村里人羡慕的钻井工人。

  可等他满怀希望来到井队后才发现,理想与现实有着天壤之别,工作环境是一望无际的荒野,每天有干不完的体力活。

  由于当时油田的政策是8年的合同期,干满回家种地。于是,很多人抱着“应付”的心态,得过且过,能混则混。

  和大多数人想法不同,年轻的张吉平觉得,人不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,艺不压身,多学点东西,过几年合同到期后,还能回家开个修理铺,当个修理工,养家糊口不成问题。一门心思想学技术的张吉平深知,立足眼前岗位努力成才是自己最好的出路。

  “每次设备出现故障,我们只能坐等老师傅,我就想:他们能修,我为什么不能修?原因很简单,他们懂得机械制造的原理和机构,我不懂!”于是,他找来了机械制造的书籍。

  打开一看,只有高中文化的张吉平懵了,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机械构造图纸像天书一样。于是,他把现场当作自己的大学课堂。上班,经常为了一个部件的组合缠着师傅问长问短。下班后,跟着另一个班再干上2个小时。回到宿舍,就趴在床上一遍遍地翻看《柴油机构造》、《机械制图》等相关书籍。看不懂的就写在纸片上,拿到现场去找答案。久而久之,张吉平竟然记录下了4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。

  张吉平不拘泥于钻井现场学的东西。在他看来,机械设备制造的原理是相通的。因此,平时,一旦有空,他就到摩托车修配厂、拖拉机修理站、电器维修部做义工,不要工钱,“就是为了能多学一点技术”。别人去吃饭了,他仍窝在修理厂里琢磨。别人下班了,他还傻傻地看着设备,嘴里念念有词,解决不了这个问题,是不会走的。为了查清故障原因,他常常死守在设备旁,一守就是半天。

  面对机房错综复杂的电路、油路和水路管线,看着一个个叫不上名称的零部件,他一条一条地顺着找,直到清楚每一条管线的用途为止。他经常通过听、看、摸来区分设备在不同功率下的运转情况,听设备正常与故障时的区别,看设备的振动、排烟是否异常,摸设备的温度变化等,手上经常烫起水泡。

  渐渐地,张吉平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一个行家里手。不久,他被晋升为柴油机“司机长”,从学徒工单独顶岗成为主力操作手。

  张吉平出人意料的晋升引来很多人的质疑。通常,要干柴油机“司机长”起码需要十几年的经验积累,而他却只有4年的工龄,年龄不满23岁,这在此之前可没先例。

  很快,他用实力平息了大家的争议。在胜利油田第七届工人技术比赛中,张吉平夺得柴油机工种“状元”,令所有人刮目相看。

  张吉平对机房设备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,将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诊疗法运用到设备的技改和管理之中。一看设备的排气颜色,就知道运转是否正常;一听设备的运转声音,就判断出设备是否出故障;一问设备的工作情况,就知道工作性能是否良好;围着设备转一圈,就知道故障的症结在什么地方。别人修不好的机器,到他手里准能“手到病除”。

  曾经,美国进口的发电机因质量问题需要更换。在设备更换过程中,因外方人员技术失误,导致引擎与发电机轴心出现偏差,试机时造成油底壳被震裂。4个人一连校正了3天,问题得不到解决。

  细心的张吉平查证后,发现功率输出盘是浮动式的,在常温下发电机的轴线应该高出引擎0.08毫米,运行起来才能达到正常。

  外方人员按照他的建议整改后,设备立即恢复了正常。事后,外方负责人向张吉平投来橄榄枝,想高薪聘用他做技术顾问,被他婉言谢绝了。

  在同事眼里,张吉平精力充沛,工作勤奋,“一拍脑袋就是一个先进操作法,专利一个接一个”。

  ZJ45型钻机担负着主要的钻井生产任务,以往,它的链条爬坡护罩在搬迁安装和使用中,极易发生变形和漏油,很难保证链条的正常润滑,不仅造成油料的浪费,而且缩短了链条的使用寿命。

  通过反复探索钻研,张吉平研制出了《ZJ45钻机伸缩式爬坡链条护罩》,一举解决了过去存在的诸多问题,不仅消除了钻井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,而且每年能够降低井队20多万元的成本支出。

  现场生产难点就是技术创新的方向。多年来,张吉平先后研发了80多项创新成果,3篇论文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,其中,《ZJ45钻机伸缩式爬坡链条护罩》一文,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优秀论文二等奖。

  一花独放不是春,万紫千红春满园。在结束采访的时候,张吉平的一席话道出了他的心声,“作为一名全国劳模,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。我要当好‘播种机’,帮助更多的人圆梦”。